◎ 尼
〈形〉
(1) (會(huì)意。從尸,匕聲。甲骨文字形象兩個(gè)人親昵的樣子。本義:親近,親昵)
(2) 同本義。后作“昵” [very intimate]
尼,從后近之也。——《說(shuō)文》
尼,近也。——《小爾雅》。按,近昵之意,字亦作昵。
不避遠(yuǎn)尼。——《尸子》
(3) 安定,平和 [peaceful]
尼,安也。——《爾雅》
尼,和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竟界尼康。——《隸釋·祝睦后碑》
◎ 尼
〈名〉
(1) 尼姑,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。是梵語(yǔ)“比丘尼”(Bhidsunt)的簡(jiǎn)稱(chēng) [nun]
人道為尼,遂居此寺。——《洛陽(yáng)伽藍(lán)記·胡統(tǒng)寺》
(2) 又如:僧尼(和尚和尼姑);尼寺(尼姑所住的寺院);尼房(尼姑所居處);尼壇(尼姑受戒的地方)
(3) 尼山 [Ni Hill,believed to be birthplace of Confucius] 。如:尼丘(尼邱。山名,即尼山,在山東曲阜縣東南。相傳為孔子出生地。故孔子名丘,字仲尼);尼圣(對(duì)孔子的尊稱(chēng));尼軻(孔子和孟子的并稱(chēng));尼聃(儒家創(chuàng)始人仲尼和道家創(chuàng)始人老聃的并稱(chēng));尼首(謂人頭像尼丘山,中低四方高)
(4) 另見(jiàn)
◎ 尼
〈動(dòng)〉
(1) 阻止;阻攔 [impede]
淫囂不靜,當(dāng)路尼眾。——《墨子》
(2) 又如:尼行(停止或阻止前進(jìn));尼阻(阻止,阻礙)
(3) 另見(jiàn)